SCôP Conversation | 材料与手法是如何影响史国威手工上色作品表达的
彩色胶卷诞生前,为黑白照片手工着色是常见的赋予照片色彩的方法。手工上色技法兴起于欧洲,之后在日本广为普及,一些日本日常生活的图片经过手工上色后成了纪念品,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早期,瑞士画家约翰·巴普蒂斯特·伊森林(Johann Baptist Isenring)用阿拉伯树胶和颜料的混合物在达盖尔银版照片上着色,之后经过发展,手工上色的材料主要分为染料、水彩、油画颜料、蜡笔等。过去在欧洲,油彩上色较为流行,日本则更喜欢使用水彩。
由于材料的特性,油彩会一定程度覆盖底材照片,用油画颜料需要上色者拥有更多的绘画技巧,它会让照片看起来更像一幅画。水彩则由于其透明的特性,底下的摄影图像能清晰显现。多水的颜料许多时候较少考虑明暗,因为暗部和亮部已经通过黑白照片本身的层次显现。用水彩上色更接近为照片赋予一层物体的固有色,联动底材照片的明暗产生层次,而使用油画颜料,则需要将光色、阴影与固有色调和。所以比起油画颜料,水彩着色的照片更接近摄影的观看质感。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史国威:重现”展示了艺术家史国威的手工上色作品,他将自己的情绪与对现实的感知转化为色彩,用画笔耕作于大幅面的黑白照片上。史国威使用的材料是水彩,但他的手法并不是简单铺一层颜色,而是层层叠叠地上色,这兼备细心与耐心。一笔落下,提起后,笔触边缘往往会留下积淌的水迹,晾干后会形成深色,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表现,这样的笔触质感使得艺术家需要细心地对待每一笔的笔法和下手轻重。在颜料尚未干前下笔和晾干后的覆盖则会产生不同效果,前者会破坏之前的色彩,后者颜色间干扰较小。于是,耐心等待也成了创作的一部分。
在《初春的杨树》中,史国威用不同的绿色描绘了春天嫩枝发芽的场景,他的下笔细腻精确;但在《念小黑》里,着色倾向则完全不同,仿佛带着强烈的情绪。据他所说,那段时间,因为一条经常玩耍的流浪狗被抓走,他的心情一度十分低落。远观2018年的作品《野草》,仿佛是平涂的色彩,近看却看到许多细小的笔触。《多肉乐园》里,粉色与绿色形成的主色调让画面看起来有统一的节奏,但当它同时描绘前景的多肉和远景的棕榈时,就显得十分奇异,似是臆想的光与固有色的混合,让人忘记了植物本身的颜色。
由于作为底材的黑白照片本身具有“黑”与“白”两种颜色,给哪部分上色也需判断。很多时候,着色并不适合面面俱到,也会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史国威总会处在“还原照片”与“改变照片”之间。尽管每张作品都有可供“遵照”的色彩,但多大程度参照,却取决于自我的理解。所以,创作过程就像展览名所说的那样,是一次结合经验、记忆和情绪的“重现”。
在克制与释放中,史国威在摄影与绘画间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换个角度看,他的方法有着与摄影类似的内核:一半面向现实,一半面对自我。
(Shi Guo Wei)
线上预约
购票通道